引言8月7日,中国航空器材集团能源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材能源”)与海尔中央空调签署战略合作协......
引言8月7日,中国航空器材集团能源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材能源”)与海尔中央空调签署战略合作协......
供热是北方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供热的好坏,对于发展社会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保证社会稳定,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银川市地处西北地区东部,冬季气候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目前的供热形式以燃煤锅炉房供热为主,结合热电联产、燃气锅炉房及壁挂炉等形式,供热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但随着银川市的快速发展,热源能力不足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燃煤锅炉房总供热比例超过50%,单台锅炉容量普遍偏小,效率低、能耗大,脱硫除尘处理措施落后,成为城市采暖期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且污染程度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着这座曾被评为“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的环境状况。
随着银川市的快速发展和滨河新区的加速建设,供热需求急速增加,现有的供热设施能力不足、管理手段落后、污染严重等问题越发凸显。为适应银川市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打造“碧水蓝天、明媚银川”生态宜居品牌,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余热暖民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环资【2015】2491号)”文件精神,结合《银川市城市供热总体规划(2016-2025)》及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会议要求,中国青旅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青旅实业”)作为项目投资方实施宁东青旅余(废)热入银智能化集中供热项目。
长输管线热力施工图
黄河隧道盾构图
项目建设包括热源、长输供热管线、负荷区域供热管网、大温差能源站和热力站四部分。输热管线长达37.5公里,起点位于京能宁东电厂,终点位于友爱中心街,穿越黄河,途经永固乡、掌政镇。工程一期设计供热规模3700万平米,设计热负荷1665MW,平均热负荷1132MW,年供热量1478万GJ。二期设计供热规模5000万平米,设计热负荷2250MW,平均热负荷1530MW,年供热量1997万GJ。项目建成后可替代银川市区3700万平方米燃煤锅炉供暖。项目实施后有能力解决滨河新区、保税区、河东机场的供热需要。如有二期建设需要还可向宁东其他电厂购买余热,并铺设部分管网与一期管网互联互通。
该项目总投资47.25亿元,项目实施后每年节约煤耗8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9万吨,烟尘排放1809吨,二氧化硫排放3264吨,氮氧化物904吨,同时替代兴庆区及金凤区辖区内燃煤锅炉房,实现城区大幅削煤减排。
随着项目的建成投产,将彻底解决目前银川市采暖期供热质量低下、空气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也将为银川市地方财政收入、民生改善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本项目是具有节能减排特点的市政惠民项目,已被列为自治区和银川市2016年重点项目及迎接自治区60周年大庆(2018年)献礼项目。
开工现场标语
2017年4月7日,银川市副市长徐庆主持会议,听取了中国青旅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关于银川市宁东“东热西送”集中供热项目前期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并对项目工程方案进行了专题讨论。会议研究决定同意由中国青旅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建设方,自主投资实施宁东余(废)热入银智能化供热工程。成立“东热西送”集中供热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徐庆副市长担任组长,市政府各相关部门担任成员,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全面推进“东热西送”集中供热项目前期及建设工作,指导并及时协调解决供热项目建设中各类问题,确保项目按期建成投产。
论证会
随后,中青实业(宁夏)有限公司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程序的规定,取得了银川市发改委的项目立项备案批准、规划局的线位批复、国土规划局的选址意见书、国土局的土地预审意见书。截止2017年9月底,中青实业(宁夏)有限公司全面完成了东热西送项目的安评、环评、能评、稳评、林评、地质勘探和穿越黄河地质勘探等各项开工前的工作,获得黄委会穿越黄河行政批复,同时全面依法、依规完成了项目的设计、监理以及穿越黄河隧道盾构施工在当地公开招投标工作,各中标单位均已进场准备施工。
开工现场
2017年10月1日至11月1日,中青实业(宁夏)有限公司顾全大局,主动放弃国家法定假期,全体员工加班加点实施银川市政府下达的“拆小并大”和抢时供热的紧急任务,先期投资近1亿元,完成了拆除燃煤小锅炉186吨、抢时供热约150万平方米的任务。虽然企业因此将增加每年1800万元的运营亏损,但为了银川人民的美好生活,为了打赢银川市的蓝天保卫战,中青实业(宁夏)有限公司坚决的承担起了该社会责任。
拆除过程
安装新的设备
设备安装完成
目前,围绕“东热西送”项目和银川市“碧水蓝天”拆除小规模燃煤锅炉工作,中青实业(宁夏)有限公司已完成项目投资15亿元。
“银川东热西送”项目,不仅有效解决了银川居民的供热要求,产生了良好的节能和环境效益,同时为国内长距离输送热源提供了典范,该工程创新了供热模式,采用了大温差等项先进技术,解决了长距离输送、地形高差、经济输送三大技术难题,达到了“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安全化”绿色供热标准,为大中型城市运用远离城市区域的电厂及工业余热承担供热负荷、实现集中供热,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