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8月7日,中国航空器材集团能源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材能源”)与海尔中央空调签署战略合作协......
引言8月7日,中国航空器材集团能源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材能源”)与海尔中央空调签署战略合作协......
2017年3月26日,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主办,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十三届清华大学建筑节能学术周“北方地区清洁供暖技术路线与途径”公开论坛顺利举行。
论坛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301报告厅召开,有来自国务院、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赤峰市政府等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以及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300多名相关人员参加论坛。上午九时,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致欢迎辞,并介绍了应邀与会嘉宾。随后清华科研院院长周羽代表清华大学致开幕词,周院长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重要讲话强调了推动清洁供暖,打好蓝天保卫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预祝大会顺利举办。
论坛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是“能源、环境、低碳与冬季供暖”,从宏观上介绍我国的能源环境与供暖现状和对策。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前校长何建坤教授讲解了经济新常态下能源消费与CO2排放趋势与对策,指出今后我国应减少煤炭的终端利用,扩大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发展碳交易市场以促进减排,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低碳转型和能源体系革命性变革;深度参与并积极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建立和发展,承担大国责任。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长周凤起发表了生物质能及其清洁利用方式的演讲,指出生物质能已成为全球继石油、煤炭、天然气之后的第四大能源,我国“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坚持分布式开发,用户侧替代,融入环保,梯级利用的基本原则。大力推动生物质天然气规模化发展,积极发展生物质成型燃料供热体系,稳步发展生物质发电成为建设重点。同时强调生物质成型燃料是低碳、绿色、循环的清洁燃料,并非高污染燃料。清华大学杨旭东教授讲解了北方村镇建筑清洁化采暖技术路线及案例,介绍了农村能源构成,强调了农村能源总量稳定但商品能源占比增大的特点,指出村镇能源利用不能简单照搬城市的发展模式,建议在东北、内蒙古、山东四川等地发展生物质清洁利用技术,西部地区发展太阳能采暖及生活热水,京津冀和其他生物质及太阳能资源贫乏地区发展低温空气源热泵,为北方村镇清洁供暖指明了方向。原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长刘贺明也做了关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供热的可行性分析,提出垃圾焚烧目前可用于发电和供热,相比之下发展供热经济性更佳,且潜力巨大,可解决8.78%的供暖,既减少供热用煤量以及相对应的煤炭运输量,又能解决垃圾处理难题,效益明显。建议我国需要提高垃圾焚烧供热的认识,制定垃圾焚烧供热标准,同时组织试点示范加以推广。
第二篇章到第四篇章,主要就缓解弃风弃光问题展开讨论。要解决弃风弃光问题,必须解决供应侧与需求侧时间、热电比和空间三方面不匹配矛盾。首先,清华大学江亿院士做了“实现北方清洁供暖的挑战”的主旨报告,回顾我国北方供暖现状和节能减排去霾的政策目标,提出实现清洁供暖,需要从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进行革命。建议我国要全局统筹,提高全局能源效率,减少燃煤、燃气总量;在时间维度上实现电力供需匹配,消纳更多风电;在空间维度上使热源热汇匹配,实现热源大连网和热量长距离运输;在热电比上实现供需之间的匹配,提升供给侧热电比供给和调节能力。由此引出第二篇到第四篇的三个专题讨论。
清华大学李永红博士和郑忠海博士聚焦解决供需时间不匹配问题,对比蓄能式电锅炉和电厂热电协同方案,研究表明在电厂增加蓄热罐和电热泵实现热电协同更加合理,效率也更高,是解决供需时间不匹配问题的重要方式。
为了解决供应侧与需求侧热电不匹配问题,清华大学赵玺灵博士介绍了全热回收的天然气高效清洁供热技术,通过回收烟气余热增加供热量。清华大学魏庆芃副教授介绍了利用中深层地热的地热资源实现清洁供热。清华大学单明博士和马荣江博士分别介绍了利用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和低温空气源热风热泵实现分散式清洁供暖。上述技术途径都可以增加供热能力,且解决供给侧热电比偏低的问题,实现供需侧热电比平衡。
为了解决供应侧与需求侧空间不匹配问题,清华大学夏建军副教授分析了京津冀工业余热总量和分布情况,提出京津冀大连网,利用大量低品位余热,实现大空间内供需平衡的高效清洁供暖的构想。该构想的实施依赖于长距离输热技术的进步。太原市热力公司总经理张建伟介绍了太原太古长距离供热工程,使用4根DN1400的管线实现了距离37.8公里,高差180米的长距离运输,并配合大温差换热技术降低回水温度,该项目是国内降低回水温度和长距离运输的成功典范,进一步证明空间热源匹配的可行性。清华大学谢晓云副教授介绍了一种新的集中供热末端模式——楼宇式吸收式换热技术,研究出了小型立式吸收式换热器,提出取消庭院管网,可实现单栋可调、单栋计量的供热模式。清华大学江亿院士强调降低回水温度是实现供需空间匹配的关键,提出了一种新的热量计价方式,该方式重新设定热量结算的基准温度,可同时调动热源厂和热网公司双方的节能改造积极性,实现共赢。
在论坛的过程中,国务院参事石定寰进行了精彩点评,指出国家正在积极寻求清洁采暖方式,肯定了报告中对于能源利用的方式探讨,鼓励各界人士相应国家号召,探讨多种供热技术和能源利用方式,为祖国献计献策。原国家经贸委司长、国家发改委巡视员白荣春也提出清洁供热要做好顶层设计,要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同时针对各项可行的技术制定标准,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并推动示范项目尽快落地,为中国清洁供热贡献力量。
最后,江亿院士为整场论坛做了总结,提出要根据我国国情积极探索清洁供暖技术方法与途径,全局统筹,解决好供需之间时间、空间、热电比三方面的矛盾,完成能源革命,争取早日取得蓝天保卫战的胜利。(当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