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8月7日,中国航空器材集团能源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材能源”)与海尔中央空调签署战略合作协......
引言8月7日,中国航空器材集团能源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材能源”)与海尔中央空调签署战略合作协......
马一太,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天津大学热能研究所所长。曾任天津大学热能系主任、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天津大学图书馆馆长等职。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中文名:马一太
国 籍:中国
出生地:河北唐山
出生日期:1945年11月
职业:天津大学热能研究所所长、毕业院校、天津大学
个人简介
1963.07-1968.12 天津大学动力系内燃机专业,本科生;
1979.07-1982.02 天津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研究生,获工学硕士;
1982.02-1985.12 天津大学热能与制冷工程系工程系、热能研究所助教;
1984.05-1989.10 天津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在职研究生,师从吕灿仁教授,获工学博士;
1985.12-1990.12 天津大学热能与制冷工程系工程系、热能研究所讲师;
1987.10-1988.12 联邦德国埃森大学应用热力学与空气调节研究所,攻读中德合作培养博士学位,师从国际制冷学会主席、埃森大学校长斯特姆勒教授。1989年获博士学位;
1990.12-1991.12天津大学热能与制冷工程系工程系、热能研究所教授;
1991.12-至今 天津大学热能与制冷工程系工程系、热能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1997.01-1997.07 美国UIUC大学空调与制冷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1]
科研方向
主要从事应用热力学研究;
逆循环(制冷和热泵)节能技术的研究;
混合工质节能及自然工质研究;
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研究等工作。[1]
学术任职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热力学分会委员;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地热发电专委会委员;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新能源发电设备专委会委员;
中国能源研究会热力学及工程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太阳能学会编委会委员;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报编委会委员;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会理事;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会工科工作委员会委员;
天津制冷学会副理事长等。
教学工作
在本科教学方面,积极组织本学科申报国家教委21世纪热工系列课程内容改革立项,成为项目的主持单位之一,参与了8个子课题中的6项。与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已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科建设
1995年以来积极组织我校能源与环境学科群211工程规划,本学科已列入我校211重点学科之一,在城市地热利用系统的节能与资源保护方面做了开拓性研究工作,包括利用自然工质热泵开发中低温地热资源、利用燃气热泵提高地热水的利用率等。十五期间继续保持本学科在985工程和211二期立项的优势,在基础理论和培养人才方面力争获得丰硕成果。
教学管理
在任研究生院长期间,认真研究中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写出多篇高水平的论文。参加国务院学位办九五研究课题:中国研究生院设置和建设的研究,并获一等奖。在图书馆建设中,通过天南大共建和211二期公共服务体系立项,现正领导建设数字化图书馆。
主讲课程
1.热力学循环分析及前沿进展 (研究生 30学时)
2.Modern Refriger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研究生双语 40学时)
国际交流
先后七次出国,以高级访问学者名义访问过德国、法国、苏联、蒙古、美国,参加8次国际学术会议,并邀请美国.德国、苏联、蒙古、韩国、俄罗斯等同行来校短期讲学。现与德国大学和美国有国际合作项目。
科研项目
1983年以来共参加或负责了18项国家“七五”.“八五”“九五”课题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等科研项目,有8项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项为国内首创水平。
发明的直流式新型太阳能热水器,特别适合大城市楼房建筑用户使用,曾获天津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他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开创自然工质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然工质超临界循环热泵系统动态特性的研究”等项目。该课题在用膨胀机代替节流阀方面已做了三代样机,膨胀机的效率已接近50%,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现已申报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并两次通过天津市级鉴定。现在正组织梯队,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并研究跨学科如生命材料传热传质,能源与环境保护等交叉领域。主要项目如下:
1. 制冷热泵系统混合工质变浓度容量调节的动态特性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9576045)1995-1998, 第一完成人。
2. 自然工质超临界循环热泵系统动态特性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9876028)1999-2001, 第一完成人。
3. 二氧化碳超临界逆循环的应用基础研究, 博士点基金(98005632) 1998-2000, 第一完成人。
4. 二氧化碳热泵系统超临界循环的研究, 天津科学基金(983605811)1998-2000, 第一完成人。
5. 新型绿色环保制冷剂及相关设备技术研制,企业合作,2001-2002, 第一完成人。
6. 超临界二氧化碳放热及膨胀作功特性研究, 博士点基金(D0200105), 2002-2004, 项目负责人。
7. CO2膨胀机技术CO2 Expander Technology, UTRC国际合作项目,2002-2003, 第一完成人。
8. 城市地热利用系统的节能与资源保护, TD211-95-0106天津大学\"211\"工程标志性成果管理项目,100万元,1998.10-1999.12,第一完成人。
9. 新型高效热泵的开发研制,企业合作,2003-2004,项目负责人。
代表论著
制冷与热泵产品的能效标准研究和循环热力学完善度的分析,科学出版社,北京,2012.[2]
Lu Wei, Ma Yitai, Image of energy consumption of well off society in China, Energy Conversion & Management, 45: 1357-1367, 2004
蒯大秋,马一太,混合工质匹配性能的热力学分析,工程热物理学报, 25(1): 34-36, 2004
马一太、卢苇等,蒸气压缩式集中空调机组能效的探讨,暖通空调, 34(2): 18-21, 2004
Zha Shi tong, Ma Yitai, The development of CO2 expander technology in CO2 transcritical cycles, Int. J. Global Energy Issues, 20(3): 233-244, 2003
Ma Yitai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CO2 expander technology in CO2 transcritical cycles, In: 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yogenics and Refrigeration (ICCR2003): 351-354
马一太,王景刚等,地热源热泵运行特性模拟研究,工程热物理学报, 24(3): 361-366, 2003
马一太、王志国,燃气轮机性能评价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3(9): 218-220, 2003
查世彤,马一太,李丽新等,CO2跨临界循环中膨胀过程的对比与分析,工程热物理学报,24(4): 546-549, 20036.
马一太,王景刚,李敏霞等,CO2跨临界循环地源热泵的研究,太阳能学报, 24(1): 41-45, 2003
国内外自然工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暖通空调, 33(1): 41-46, 2003
卢苇,马一太等,垃圾焚烧的发展趋势分析,《太阳能学报》, 23(6): 799-803, 2002
马一太,王景刚,魏东等,CO2跨临界循环水源热泵变工况特性,太阳能学报, 24(2): 157-161, 2003
马一太,刘燕,芦苇,基于可能性与可用性的CCHP系统热力学分析,暖通空调, 33(6): 1-4,2003
马一太,李丽新等,CO2跨临界低温地热源水-水热泵的实验研究,太阳能学报, 23(4): 414, 2002
王景刚,马一太等,CO2跨临界双级压缩带膨胀机制冷循环研究,制冷学报, 2, 2001
马一太,魏东等,CO2跨临界制冷循环应用两相螺杆膨胀机的理论分析,工程热物理学报,22(2): 137-140, 2001
王侃宏,马一太等,CO2跨临界循环高压侧压力控制的热力学分析,工程热物理学报,21(5): 537-540, 2000
马一太,王侃宏等,带膨胀机的CO2跨(超)临界循环的热力学分析, 工程热物理学报,20(6): 661-665, 1999
马一太,杨昭,吕灿仁,CO2跨临界(逆)循环的热力学分析,工程热物理学报, 19(6): 665-668, 1998
马一太,郜志等,空调制冷工质R143a/R227ea、R125/R227ea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4): 397-400, 1999
马一太,高志明等,多元混合物筛选及配比原则的研究,工程热物理学报, 18(1): 17-20, 1997
荣誉奖励
1991年被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2001年获面向21世纪热工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全国第三,本校第一)
2014年荣获天津大学研究生教育30年“研究生教育突出贡献奖”[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