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8月7日,中国航空器材集团能源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材能源”)与海尔中央空调签署战略合作协......
引言8月7日,中国航空器材集团能源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材能源”)与海尔中央空调签署战略合作协......
从农村走出的暖通空调教授
供热通风专业1959级供02班王晓晖(曾用名王雅芳)
2016年10月15日,北京建筑大学在大兴校区隆重举行了建校80周年的庆祝大会。八十高龄的李岱森老师不顾年迈,亲临现场。无论他是在《风云沧桑百年史,弦歌奋进八十载》的展板前驻足,还是行走在新校区的林荫道上,总有许多头发花白的60年代老毕业生满怀激动的心情,热切地围拢过来,问候、致敬。于是,有关他的点点滴滴、种种记忆,都涌上心头。
人物介绍
李岱森,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至1999年退休,在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工作(1975年之前为北京建筑工程学校),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至1987年任城市建设工程系副主任,主管教学工作;1987年至1997年任城市建筑工程系系主任;1987年任全国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试点评估专家组成员; 1990年任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996年至1998年主持完成建设部课题“面向21世纪暖通空调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研究”,为我国暖通空调专业调整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设置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系主任任职期间,与学院有关部门配合,完成了暖通燃气实验楼、给排水与水力实验楼的设计与建设;曾经主讲本科和研究生专业课程“供热工程”、“空气调节”、“工业通风”、“现代空调技术”和“锅炉与锅炉房设备”等。编著《简明供热设计手册》、《简明建筑设备设计手册》、《工业厂房通风技术》、《能源利用》和《空气调节》等著作与教材。
努力求学不畏难
因为出生于1937年,李岱森老师常会有生不逢时的感慨。老家山东宁阳南驿,正是。日寇的铁蹄践踏过的地方。但是,经历战乱也好,还是在成长的道路上遭遇过坎坷,对他来说,都是一种砥砺与磨练。
身为农民子弟的他,其儿童时代的生活自然是艰辛的。所幸,待他考入泰安一中读中学时,已是解放后的1951年了。
在泰安一中读书时的李岱森
该校是始建于1899年的著名老校,素有“荟萃英杰、崇尚道德贞操”的办学宗旨。育人方向为:基础扎实,习惯优良,发展全面,各有所长。善于创新,勇于担当。所以百年来,培育了大批的优秀学生,而李岱森就是其中之一。
与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同学一样,中学期间的李岱森,生活全靠自理。寻常的缝缝补补等针线活儿,他都会做。每逢周日,便与同宿舍的几位同学结伴到学校附近的泰山河里洗衣服。坐在河边的石头上,脱掉鞋袜,边洗衣服边嬉笑、打闹。待到衣服洗完,晾晒在光滑的石板上,大家伙便到周边游玩。春天,去杏林摘杏;秋天,则到果园花上六分钱买一斤泰山产的国光金帅苹果,大家分着吃。
初中阶段,学校没有食堂,一日三顿都是喝白水、就咸菜,吃老家背来的煎饼。班主任东野孟泉先生经常关心地问他们“营养够吗?”而他们觉得,煎饼是粮食,比在老家吃糠咽菜强多了。当时,李岱森领取的助学金是60斤小米。他深知不能乱花钱。到了高中,有食堂了,才吃上菠菜豆腐。
从泰安到老家南驿,大约有90里地。隔个10天半个月就得回家背一次煎饼。为了节省开支,他常与同学结伴步行;偶尔才坐趟火车。
尽管生活清贫,但他深怀对国家的感激之情 ,把劲头都用在了刻苦学习上。从初中到高中,他一直担任团支部书记,学习成绩始终稳居年级前三名。
1956年高中毕业。学校建议他报考本省大学,比如山东省工学院、济南铁道学院。但他志存高远,目标定在全国最好的大学。最终如愿以偿,考取了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暖通空调专业(现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环境与设备专业)。
上世纪50年代的清华,正是蒋南翔担任校长兼党委书记时候。他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道路,在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和尖端科技人才方面成绩卓著;他提出的“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激励了一届又一届清华学子。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与学习环境里,李岱森如鱼得水,拼命地在知识的海洋中吸取养分。几年间,系统学习了金属工艺学与金工实习、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结合、数学分析(即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泵与风机、传热学、工程热力学等基础课程和供热学、采暖、空气调节、空气调节用制冷技术、锅炉设备等专业课程。
2001年,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暨暖一级毕业40周年。左五为李岱森,左六为他的老师王兆霖教授
不过,人生道路难免曲折与坎坷。一向心直口快的李岱森遇到了麻烦。1957年,由于给班级辅导员提了意见,便被当作反党言论,遭到批判,原本担任的团支部副书记也被撤换。1959年,他回老家,看到农村浮夸成风,乡亲们忍饥挨饿吃野菜,与当时宣传的大好形势不相符合。回北京后便在团组织会上说了真实所见,又被打成彭德怀的孝子贤孙、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受到留团察看的记过处分(1961年平反,撤销处分,重又担任班级学习委员)。
尽管大跃进、修十三陵水库劳动以及反右派、反右倾等历次政治运动占用了许多学习的时间,但有着优良传统的清华大学是以严格著称的。所以在原本5年学制的基础上又延长了半年时间,进行填平补齐的教学活动,进而组织学生进行了真刀实枪的国家科技馆毕业设计。所以,清华的五年半,还是让其毕业生真正学到了日后报效祖国的本领。
传授知识尽全力
1962年2月,李岱森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建筑工程学校(即后来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在的北京建筑大学)任教。从此,教书育人成为他毕生的事业。
当时的建工学校还属中专,多为中专毕业的师资力量较比薄弱,使用的也是中专水平的教材。而他来后,负责学校第一届暖通专业“供热工程”课程的讲授,随即采用的便是清华大学使用的高校教材,即西安冶金学院、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合编的《供热学》。他的观点是,教材选用要“取法乎上”,为学生预留未来提升的空间。至于实际教学中,则是注重深入浅出,以适应中专生的接受能力。
他深知,北京建筑工程学校担负着为北京城建管理培养设计、施工和管理人才的任务。所以,他经常深入用人单位和部门,多方了解第一线的需求,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学以致用。
同学们清楚地记得,在讲授供热课时,他讲了热网、热网大锅炉、热电联产锅炉房为何是城市供热的首选。他在黑板上,熟练地用一系列公式,逐一推导,加以证明。其中,供热调节是供热学比较不易掌握的知识。为此,他结合方程式画出室外温度与供水温度、耗热量相互关系的曲线图,并辅以简洁、通俗的说明,让大家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尽管过去了许多年,他当时所讲的供热采用质调节,流量保持不变,而现在已发展为质调节变流量系统,但二者间是有传承关系的,使得我们终生受益。